此前,不断有《南华早报》等媒体报道,美军将侦察机伪装成客机在中国沿海活动,但缺乏数据实证。“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通过空中广播自动监视系统(ADS-B)信号,连续三天(9月8日至10日)发现美军侦察机通过更改ICAO(国际民航组织)注册的航空器识别码[1],伪装成马来西亚客机对中国实施抵近侦察。此事一经发布,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美国大众机械杂志Popular Mechanics、俄罗斯卫星通讯社Sputnik News、马来西亚自由今日大马Free Malaysia Today 和中国《参考消息》等媒体纷纷跟进报道。而经过国内外开源信息专家和无线电爱好者的交叉验证,我们的推测属实。
详情及依据
9月8日上午,美空军1架RC-135W电子侦察机(AE01CE)从冲绳嘉手纳起飞后信号消失,随后1架国籍显示为“马来西亚的飞机(750548)出现在同一航线,轨迹高度吻合。该机进入南海后飞往海南岛与西沙群岛之间空域密集行动,距离海南领海基线仅约50海里,就其曲折的飞行轨迹看,显然也非客机作为。
9月9日凌晨3时,美空军1架RC-135S导弹监视机(AE01D6)从冲绳嘉手纳向北起飞后信号消失,随后1架国籍显示为“马来西亚的飞机(752B29)进入黄海空域,并从凌晨5时许起持续盘旋至上午11时方才离开,期间最近时距离中国胶东半岛领海基线约56海里。
9月10日,1架国籍显示为“马来西亚”、识别码为755CB7的飞机飞往广东近岸及台湾海峡南部空域,活动轨迹异常,并一度挺进至广东汕头领海线外不到60海里处,同一时间1架KC-135R加油机(AE0392)从关岛安德森起飞,前往南海上空活动。通常,加油机不会单独活动,加油机的出现,侧面证明了这一空域有其他美军机的存在。这架“马来西亚”飞机离开南海时信号消失,继而同一航线和高度上出现了美空军RC-135W电子侦察机(AE01CD)。推测是RC-135W冒用马来西亚飞机识别码对中国进行侦察,任务结束方才露出真实身份。
以上推测也得到了国内外开源情报专家和无线电爱好者的验证及肯定。
著名的开源情报分析师史蒂芬·沃特金斯(Steffan Watkins),先是通过飞机摄影爱好者现场拍摄的照片,证明了前一天(9月7日)确有1架RC-135W电子侦察机从横田基地转场至冲绳嘉手纳;之后史蒂芬通过adsbexchange.com, Radar Box24以及Flight Aware多个ADS-B开源平台进行了交叉比对,证实了当天(9月8日)这架RC-135W从冲绳嘉手纳起飞后关闭应答器,后使用一个“捏造的马来西亚客机识别码”(a spoofed Malaysian-assigned ICAO hex)进入中国近空行动。史蒂芬同时也对9月9日、10日的飞机航线进行了交叉验证,最终得出的结论与我们的一致。
美军全球伪装侦察的“常态”
对于美军机更改识别码,普通大众可能此感到陌生甚至惊讶,但是这在无线电爱好圈子并不是秘密。包括长期跟踪军机态势的“飞机守望”(Aircraft Spot)在内的不少国外社交媒体账号,都曾数次发布此类信息。
2019年2月24日,美空军1架RC-135W电子侦察机,使用虚假识别码“3F9867”,前往委内瑞拉北部沿海空域侦察;
2019年7月3日,美空军1架RC-135W电子侦察机,采用虚假识别码“730000”假冒为伊朗籍飞机,前往波斯湾侦察。
……此类行为已不胜枚举。据中国无线电爱好者们的粗略统计,美军每年在中国沿海进行类似的伪装侦察就约有100个架次。
美军的目的
有人质疑,美军有必要通过这种手段进行伪装吗?直接将应答器关闭,不是更加一劳永逸?[2]的确,军机并不需要长期开启ADS-B应答器,往往在行动的时候关闭了信号。但美军在中国近岸和近海侦察,有时候却不得不打开应答器。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9月16日11时许,实时航班信息软件Plane Finder显示的广东近海空情
一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南海及其周边,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国际空域之一,空中交通十分“拥堵”,美军机通过这些区域时打开应答器,防止意外事件发生,也是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
二是出于掩护侦察的需要。美军侦察机基本都由客机改装而成,如RC-135系列就是在波音707基础上改装的。它们除了涂装,外形和雷达特征与普通707客机无异,全球尚有少量707注册。而且,707与波音客机主打机型737 的机舱宽度相同,横截面类似,这更增添了伪装的空间。美国在抵近侦察的过程中,如果关闭了ADS-B应答器,就会显得很异常,容易被对方的空管部门和防空系统发现。而冒用他国客机的号码,则有较强的隐蔽性,因为它们在对方的雷达系统中的反射面积和同类客机非常相似,这就不容易被盯上。这对于绞尽脑汁加强对其他国家进行抵近侦察的美军而言,具有很强实操价值。
美军机冒充别国飞机(这些飞机通常并不存在),主要是为了掩盖自身军事行动,更隐蔽地进行抵近侦察。但这一行为无疑给全球的飞行安全增添了重大风险和不稳定因素,会造成误判,并很可能给真正的民用客机和被冒用国的飞机带来危险。
美苏冷战期间就发生过惨痛的误击客机事件。1983年9月1日,韩国一架波音747客机飞至苏联萨哈林岛上空时,被苏军错误识别为当时同在这一空域活动的美军侦察机RC-135,导致一架苏联苏-15战斗机将其击落,机上269人全部遇难。[3]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美方近年来一再强调在他国近海的“航行与飞越自由”。抛开美方是否遵守国际法中有关“尊重沿岸国安全”这一基本义务不论,仅就其伪装他国客机而言,美方行为就构成了对“飞行安全”的直接侵害。更重要的是,在不能确保飞行安全的情形下,何来所谓“飞越自由”。在这个问题上,美方又再次展现了双重标准和霸道逻辑,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